所謂宮寒,是指婦女腎陽不足,胞宮失于溫煦所出現的下腹墜脹,疼痛,得熱則緩和,肥胖、痛經、月經失調、脈沉緊、舌苔薄白多津為宮寒的主要癥狀。宮寒是中醫理論下的病名,不能與西醫的具體病名來套,但是西醫臨床常見的一些婦科急慢性炎癥(如:陰道炎、宮頸炎、子宮內膜炎、附件炎等等)可以用宮寒辨證治療,在臨床中也得到了很好的效果。
一個人為什么會宮寒呢?體質和生活習慣是主要原因。有些人天生手腳容易發涼,這就是典型的陽氣不足,出現宮寒癥狀也在所難免;另一方面,有些女性朋友特別愛吃冷飲,或者為貪圖涼快,將空調溫度調得過低,或者是為了漂亮,在冬天也著裝單薄,這些習慣都易因寒冷邪氣侵襲而導致“宮寒”。要想徹底根除宮寒癥狀,必須溫經通絡、消瘀散結、補中益氣。而艾灸療法當之無愧。值此夏季,正是調理身體各種不適的上佳時機,宮寒也不例外。所以灸哥建議有宮寒的女性讀者,能行動就開始行動吧!
用艾灸療法來調理宮寒,需要對癥以下六大穴位:中脘穴、神闕穴、關元穴、八髎穴、足三里穴和三陰交穴。今天灸哥給大家逐一介紹每個穴位的位置及功效。
中脘穴位于上腹部,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(當臍中上4寸)。即:從心口窩到肚臍眼四寸的地方(也就是心口窩到肚臍眼中央)。中脘穴屬于“任脈穴”,艾灸此穴有疏肝養胃、消食導滯、和胃健脾、降逆利水,且去眼袋、美容養顏、延緩衰老等作用。
神闕穴即肚臍,又名臍中,是人體任脈上的要穴。它位于命門穴平行對應的肚臍中。艾灸此穴有使真氣充盈、精神飽滿、體力充沛、腰肌強壯、面色紅潤、耳聰目明、輕身延年等作用。
關元穴位于腹部,身體前正中線,臍中下3寸。也就是從人體肚臍中間下三寸(四指并攏,從臍中起,以中指橫紋為標準,橫向的距離),腹部的正中線上。艾灸此穴有培腎固本、調節回陽的作用,治療陽痿、早泄、月以不調、崩漏、帶下、不孕等功效。
八髎穴不是一個穴位,它是一組穴位,所以合稱一起就叫:八髎穴,有八個點,左邊四個右邊四個, 分為上髎穴、次髎穴、中髎穴、下髎穴,正好是在我們腰骶的部位。直立位或者俯臥位時,爬在床上,臀部肌肉上面明顯有兩個凹陷,就是美人窩,八髎穴位于美人窩往下內側,恰恰是骶骨所在的位置。艾灸八髎穴位對我們人體下半身的疾病,有很好的治療和預防作用,特別是泌尿生殖系統方面的問題。
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側,犢鼻穴下3寸,距脛骨前嵴一橫指(中指)處。坐位屈膝,取犢鼻穴,自犢鼻穴向下量4橫指(即3寸),按壓有酸脹感。足三里穴歸屬足陽明胃經,艾灸此穴有調節機體免疫力、增強抗病能力、調理脾胃、補中益氣等作用。
三陰交穴在小腿內側,當足內踝尖上3寸,脛骨內側緣后方。也就是足內踝上緣四指寬處,按壓有一骨頭為脛骨,此穴位于脛骨后緣靠近骨邊凹陷處。(在踝尖正上方脛骨邊緣凹陷中,自己的手橫著放,約 四根手指橫著的寬度)就是三陰交穴位。三陰交穴歸屬足太陰脾經。艾灸此穴有保養子宮和卵巢、緩解月經失調、痛經、不孕等作用。
以上穴位,每天每個穴位艾灸一次,每次每穴20分鐘左右,每周休息一天。有見好轉后,可以減少為一周3至4次,每次每穴20分鐘左右。平時注意保暖并進行適量的運動。穴位的艾灸順序應自上而下,自內而外,如果有時間,可艾灸足部涌泉穴,避免上火。灸哥希望所有宮寒患者早日康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