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調節陰陽
人體陰陽平衡,則身體健康,而陰陽失衡人就會發生各種疾病。艾灸有調節陰陽補益的作用,從而使失衡之陰陽重新恢復平衡。
2、調和氣血
氣是人的生命之源,血為人的基本物資,氣血充足,氣機條達,人的生命活動才能正常。艾灸可以補氣、養血,還可以疏理氣機,并且能升提中氣,使得氣務調和以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。
3、溫通經絡
經絡是氣血運行之通路,經絡通暢,則利于氣血運行,營養物質之輸布。寒濕等病邪,侵犯人體后,往往會閉阻經絡,導致疾病的發生。艾灸借助其溫熱肌膚的作用,溫暖肌膚經脈,活血通絡,以治療寒凝血滯、經絡痹阻所引起的各種病癥。
4、扶正祛邪
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。人的抵抗力強,衛外能力強,疾病則不產生,艾灸通過對某些穴位施灸,如大椎,足三里、氣海、關元等,可以培扶人的正氣,增強人的防病治病能力,而艾灸不同的穴位和部位可以產生不同的補益作用。無論是調節陰陽、調節氣血,還是溫通經絡,扶正祛邪,艾灸對人體起到了一個直接的或間接的補益作用,尤其對于虛寒癥,所起到的補益作用尤為明顯。正是這種溫陽補益,調和氣血的作用,幫助人們達到防病治病、保健養生的目的。
5、行氣通絡
經絡分布于人體各部,內聯臟腑,外布體表肌肉、骨骼等組織。正常的機體,氣血在經絡中周流不息,循序運行,如果由于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等外因的侵襲,人體或局部氣血凝滯,經絡受阻,即可出現腫脹疼痛等癥狀和一系列功能障礙,此時,灸治一定的穴位,可以起到調和氣血,疏通經絡,平衡機能的作用,臨床上可用于瘡瘍癤腫、凍傷、癃閉、不孕癥、扭挫傷等,尤以外科、傷科應用較多。
6、扶陽固脫
人生賴陽氣為根本,得其所則人壽,失其所則人夭,故陽病則陰盛,陰盛則為寒、為厥,或元氣虛陷,脈微欲脫.凡大病危疾,陽氣衰微,陰陽離決等癥,用大炷重灸,能祛除陰寒,回陽救脫。此為其他穴位刺激療法所不及。《傷寒論》指出:“少陰病吐利,手足逆冷……脈不至者,灸少陰七壯”。“下利,手足厥冷,煩躁,灸厥陰,無脈者,灸之”。說明凡出現嘔吐、下利、手足厥冷,脈弱等陽氣虛脫的重危患者,如用大艾炷重灸關元、神闕等穴,由于艾葉有純陽的性質,再加上火本屬陽,兩陽相得,往往可以起到扶陽固脫,回陽救逆,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,在臨床上常用于中風脫癥、急性腹痛吐瀉、痢疾等急癥的急救。
7、升陽舉陷
由于陽氣虛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虛下實,氣虛下陷,出現脫肛、陰挺、久泄久痢、崩漏、滑胎等,《靈樞·經脈》篇云:“陷下則灸之”,故氣虛下陷,臟器下垂之癥多用灸療。關于陷下一癥,脾胃學說創始者李東垣還認為“陷下者,皮毛不任風寒”,“天地間無他,唯陰陽二者而已,陽在外在上,陰在內在下,今言下陷者,陽氣陷入陰氣之中,是陰反居其上而復其陽,脈證俱見在外者,則灸之”。因此,灸療不僅可以起到益氣溫陽,升陽舉陷,安胎固經等作用,對衛陽不固、腠理疏松者,亦有效果。
8、艾灸美容
對艾灸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有溫陽補氣、溫經通絡、消瘀散結、補中益氣的作用。灸關元能大程度地消耗人體多余脂肪,達到健美之效用。點燃艾條后放入溫灸器中產生溫熱的刺激,配合艾油(或精油滲入)在經絡或患處四周,幫助人體全面溫通經絡,可以起到溫補元氣,調和氣血,潤澤膚色的作用.艾灸是驅散疲勞,恢復元氣,補充體能,平衡陰陽的有效的手段總之,灸法能以熱引熱,使熱外出。灸能散寒,又能清熱,表明對機體原來的功能狀態起雙向調節作用。特別是隨著灸增多和臨床范圍的擴大,這一作用日益為人們所認識。
9、防病保健
中國古代醫家中早就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,并提出了“防病于未然”、“治未病”的學術思想,而艾灸除了有治療作用外,還有預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,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,《備急千金要方》有“凡宦游吳蜀,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,勿令瘡暫瘥,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”。說明艾灸能預防傳染病。
小編總結:《針灸大成》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預防中風。民間俗話亦說“若要身體安,三里常不干”、“三里灸不絕,一切災病息”。因為灸療可溫陽補虛,所以灸足三里、中脘,可使胃氣常盛,而胃為水谷之海,榮衛之所出,五臟六腑,皆受其氣,胃氣常盛,則氣血充盈;命門為人體真火之所在,為人之根本;關元、氣海為藏精蓄血之所,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氣盛,陽氣足,精血充,從而加強了身體抵抗力,病邪難犯,達到防病保健之功。現代,灸療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