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般人特別怕冷的話,要么就是穿少了,要么就是身體發燒導致的病理性怕冷,但是還有些人體溫正常,衣著也不少,但對冷總是很敏感,手腳總是冰涼。中醫認為這種癥狀是由于陰陽失衡脾胃不和氣血不足腎虛所導致的。這種情況下,吃藥打針很難解決根本的問題,往往都是治標不治本。
怕冷雖然不是什么大病,但確實是身體不健康的表現。中醫在治療上以溫補腎陽為原則,可以藥食同補,對于缺鐵或者貧血的患者還需要適當的補鐵、補血。適量的運動能夠振奮陽氣,助陽生熱,也易于機體陽氣的恢復,驅走寒冷,更是經濟適用的方法。今天我們要說的是,如何使用艾灸療法來治療體寒、怕冷等癥狀。
一個人如果特別怕冷,手腳經常是冰涼的,那基本上就是脾胃方面出現了問題,表現為脾虛胃寒、脾胃不和,一著涼就會腸胃不適。而脾虛又會引致腎虛,所以艾灸治療,以調理脾胃和腎功能為主。脾胃調和,腎氣十足,身體自然就不會虛,更不會如此的怕冷了。
用艾灸療法來調理脾胃虛寒和腎虛,需要對癥以下六大穴位:中脘穴、關元穴、足三里穴、腎俞穴、太溪穴和涌泉穴。今天灸哥給大家逐一介紹每個穴位的位置及功效。
中脘穴位于上腹部,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(當臍中上4寸)。即:從心口窩到肚臍眼四寸的地方(也就是心口窩到肚臍眼中央)。中脘穴屬于“任脈穴”,艾灸此穴有疏肝養胃、消食導滯、和胃健脾、降逆利水,且去眼袋、美容養顏、延緩衰老等作用。
關元穴位于腹部,身體前正中線,臍中下3寸。也就是從人體肚臍中間下三寸(四指并攏,從臍中起,以中指橫紋為標準,橫向的距離),腹部的正中線上。艾灸此穴有培腎固本、調節回陽的作用,治療陽痿、早泄、月以不調、崩漏、帶下、不孕等功效。
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側,犢鼻穴下3寸,距脛骨前嵴一橫指(中指)處。坐位屈膝,取犢鼻穴,自犢鼻穴向下量4橫指(即3寸),按壓有酸脹感。足三里穴歸屬足陽明胃經,艾灸此穴有調節機體免疫力、增強抗病能力、調理脾胃、補中益氣等作用。
腎俞穴位于人體的腰部,當第二腰椎棘突下,左右二指寬處(人要直立或者是正坐,然后吸氣,我們先摸到我們的肋骨的下緣,在側腰部,沿著肋骨的下緣畫一條水平線,交叉在我們的腰兩旁的肌肉上,這就是腎俞穴。)腎俞穴歸屬足太陽膀胱經,艾灸此穴有補腎助陽、調節生殖功能,緩解腰痛、腎臟病、高血壓等作用。
太溪穴位于足內側,足內踝(高點)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(即:腳內踝后緣的凹陷當中)。太溪穴歸屬足少陰腎經,艾灸此穴有治療失眠健忘、咳嗽氣喘、月經不調、牙痛、陽痿、手腳冰涼,祛斑祛痘、美白肌膚等作用。
以上穴位,每天每個穴位艾灸一次,每次每穴20分鐘左右,每周休息一天。有見好轉后,可以減少為一周3至4次,每次每穴20分鐘左右。平時注意保暖并進行適量的運動。穴位的艾灸順序應自上而下,自內而外,如果有時間,最后可艾灸足部涌泉穴,避免上火。另外,堅持每天用艾葉水泡腳也會有很大的好處。